2022年3月16日,首創(chuàng)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為導彈安“眼睛”的我國電磁場理論與天線設計專家陳敬熊院士走了。陳院士過世的消息一出,人們悲痛不已。
陳敬熊院士是我國第一代航天人,是天線理論和制導雷達天線設計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曾為我國第一枚國產地地導彈“1059”研制導彈天線,讓導彈成為有的之矢;他帶頭攻克我國第一枚地空導彈“543”制導站的研制難題,該制導站改進方案沿用在紅旗一號、紅旗二號、紅旗二號甲武器系統(tǒng),承擔起新中國成立初期保衛(wèi)祖國領空的職責;他在我國空天防御系統(tǒng)起步階段承擔了多項任務,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七十載科研人生,六十年航天逐夢。陳敬熊院士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了祖國國防事業(yè)的一片天地,用一生對科學的不懈追求與探索,踐行著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使命。
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國土上
科技報國,是陳敬熊讀書時立下的志向。
經歷社會紛亂的陳敬熊求學路頗為艱辛,讀了兩所小學、兩所初中和兩所高中,期間還因為抗日戰(zhàn)爭兩度失學。
“舊社會貧窮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學技術太落后……要想中國富強起來,一定要有發(fā)達的科學技術為前提……”在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時,陳敬熊這樣寫道。這是他大學和研究生選擇電機和電信專業(yè)的原因,要以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為新中國的科研建設貢獻力量。
陳敬熊科研人生踏出的第一步,是在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放在地面上的天線通訊”問題,這個軍用通訊天線理論問題的研究,為陳敬熊解決朝鮮戰(zhàn)場坑道的天線通訊問題打下基礎。
在陳敬熊專心研究地面波問題,為軍用通信天線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的時候,他所在的工作單位與幾家科研單位聯(lián)合,組建成立了國防部五院二分院。
1957年11月,陳敬熊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
剛剛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來一項重大工程,研究“1059”導彈天線?!?059”是以蘇聯(lián)“P-2”導彈為原型結合國內實際仿制的第一代國產導彈,而陳敬熊研制的導彈天線,是導彈的“眼睛”和“指揮棒”。
陳敬熊帶領團隊自力更生,吃透導彈天線設計原理,自己研制。他提出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極大簡化金屬圓錐體、圓柱體、拋物柱體等設計計算公式的推導,為彈上天線設計成功提供理論依據,并打破了已有關于天線設計的理論限定。
這成為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chuàng)新的典范之一。
工作以來陳敬熊多次申請參軍,并在申請書中寫道:“我決心為祖國國防事業(yè)獻出我全部精力,我要求參加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我一定能做到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我決不計較軍銜級別。”
1963年6月,二分院政治部批準陳敬熊參軍。在他家中,始終珍藏著第一次穿上軍裝的照片,“這是神圣的時刻,穿上了軍裝,以后就要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此后的陳敬熊更加努力投入科研工作,以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攻克各項難關。
在研制“1059”導彈的同時,國家還開展了另一項代號為“543”的地空導彈仿制工作,這就是“紅旗一號”。
當時美蔣利用U-2高空偵察機肆意侵入我國領空進行挑釁,威脅我國國土安全。錢學森約見陳敬熊,點將他攻關“543”指導站天線誤差問題,并轉述了賀龍的話:“毛主席說,美國的U-2飛機打不下來,他都睡不著覺,一定要把技術關鍵攻下來,讓毛主席睡好覺!”
陳敬熊帶領攻關小組歷經八個月時間,經過深入的理論分析和上百次試驗,找到天線產生誤差原因。
1966年1月的一個夜里,經過改進的天線在試驗后證實陳敬熊和攻關小組的改裝方案完全正確,已經生產出來的24部配套“543”導彈的天線誤差問題被解決,天線性能也大大提升。這標志著“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結束。之后,“紅旗一號”裝備到部隊,加強了我國的防空力量。
回憶這段研制時光,陳敬熊說,“頭發(fā)就在那幾個月白的?!?
這一解決辦法被沿用到紅旗二號導彈和紅旗二號甲導彈天線的生產之中,前者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擊落“U-2”飛機,擔起了保衛(wèi)祖國領空的神圣職責。
因為攻克“紅旗一號”等地空導彈制導站天線的關鍵技術,陳敬熊1987年榮獲國家發(fā)明一等獎。
陳敬熊一貫重視理論研究,他覺得基礎研究是源頭,是推動應用的源泉。只有把天線理論研究好,把地基打牢,我國的天線技術才能更好更長久地發(fā)展。
“陳老在天線研究中推導了很多公式,推動了雷達天線工作的發(fā)展,對現(xiàn)在最先進的固態(tài)有源相控陣,也做了大量理論的、基礎的奠基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解決的相控陣盲點問題等關鍵技術,對雷達相控陣天線技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倍?3所原所長黃槐說。
曾經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說,“學習陳敬熊同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作風,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國土上?!?
與黨同齡,追隨黨的目標
在對國防科技事業(yè)不斷探索的同時,陳敬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21年出生的他,與黨同齡。從讀書時起他就逐漸樹立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陳敬熊交通大學的畢業(yè)證底色中間橫排著五個空心紅字——“為人民服務”。入學時還是中華民國,畢業(yè)時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陳敬熊說:“親身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又親身經歷了新中國的各個發(fā)展階段,我深切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不能發(fā)展中國……我希望盡快加入中國共產黨。”
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后,陳敬熊給妹妹寫信,“我有許多缺點,我一定要改掉它,爭取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在25年的入黨路中,他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科技救國信念、堅定科技報國初心。尤其是受錢學森之命攻關”543”制導站天線,他更加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他的信任,思想認識水平也進一步提高。
1979年,23所科技處黨支部通過陳敬熊的入黨申請,同意吸納他為預備共產黨員。與科研事業(yè)一同長跑的入黨路,迎來了曙光。
支部大會的決議中寫道:“希望陳敬熊同志入黨后深入第一線,以自己的技術專長為‘四化’多做貢獻。”在而后的科研工作中,陳敬熊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撒播著科技星火。
研制天線、研究天線理論、培育天線相關專業(yè)人才,陳敬熊始終專注干這一件事。他認為,人才是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大支撐。他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累積總結了一套適合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理論和經驗,并將這些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年輕科技人員。
建院初期人才極度匱乏,陳敬熊第一個提出“導師帶徒”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他鼓勵有技術基礎的徒弟勇于實踐,對沒有專業(yè)知識基礎的則手把手地教。
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導下,培養(yǎng)出了一批青年技術骨干,一些優(yōu)秀學生更是成長為技術專家。1961年,“導師帶徒”這一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在二分院全院推廣。
為了滿足人才梯隊建設的需要,陳敬熊還張羅航天系統(tǒng)自主培養(yǎng)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執(zhí)教,為社會培養(yǎng)科技人才。在為北航講授“電磁波理論”時,因為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可用,陳敬熊動手編寫了《電磁波理論》一書,分享自己多年電磁場微波理論研究的心得。
由于年齡和體力的關系,耄耋之年他已經很少參與具體工作,但依然擔任了航天科工集團和23所的科技委技術顧問,參與型號方案評審和各類學術活動。
90多歲時,陳敬熊還堅持學習和研究,用自創(chuàng)的數(shù)學算法推導公式。
“我很喜歡數(shù)學,也擅長用數(shù)學解決工程問題,以后你們有關于數(shù)學工程應用的難題,可以來找我,也許可以給你們一點幫助?!标惥葱芙洺硖酵哪贻p職工說。
陳敬熊在雷達領域干了一輩子,歷經風雨無畏挫折,勇于創(chuàng)新攻克難關,見證航天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奉獻給祖國,為祖國的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奮斗終生”,這是年少時的理想,也是他一生不變的追求。
在陳敬熊彌留之際,他叮囑家屬:生病期間黨費按時交齊,身后事一切從簡,喪葬費用自理,他對組織沒有任何要求,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深愛的雷達事業(yè)和青年人才的成長。他一生都心系祖國、赤誠無我。
陳敬熊,一個國防戰(zhàn)線默默無聞的耕耘者。在歷史風云變幻中,他對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始終初心如磐、孜孜以求,為此廢寢忘食、披肝瀝膽。他永不停歇的科研熱情激勵著一代代青年投身航天、奉獻航天,為建設航天強國不懈奮斗。(文/陳佳佳)